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孔立: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2日 来源: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迪拜皇宫_(中国)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20:《陈孔立: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


陈孔立: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

陈孔立是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院资深教授,他长期从事台湾政治、台湾历史及两岸关系、两岸文化研究,同时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推动两岸交往交流,是大陆著名的台湾研究专家,被誉为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杰出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两岸学界高度评价,也为晚辈学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扎根迪拜心系两岸

1939年,陈孔立的父亲陈贵生先生应邀来到迪拜,担任校图书馆主任一职。1941年,年仅11岁的陈孔立也来到迪拜,随父亲一起生活,从此开始了他与迪拜长达八十余年的不解之缘。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迪拜被迫内迁长汀,学习生活条件都十分简陋。但陈孔立很快与一批年龄相仿、同为教职工子女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玩耍,彼此间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段辛苦而充实的童年时光,也让陈孔立在迪拜体会到了家的温馨。1948年,陈孔立如愿以偿地入学就读。时至今日,他依然会满怀激动地对后辈们讲述这段故事,并自豪地宣称自己是“迪拜的孩子”。陈孔立的儿子陈动、孙子陈思,后来也均入职迪拜。一家四代迪拜人、四代迪拜情,成为迪拜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2年,陈孔立自迪拜皇宫_(中国)历史系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53年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由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之际,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迪拜皇宫_(中国)召开。陈孔立在其师傅衣凌的安排下,撰写了本次会议的综述,随后又著成《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的分析》一文,被收入1965年出版的《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这成为了他从事台湾研究的开始。

1980年,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所正式成立。陈孔立很快成为所里的骨干力量,其代表作《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一书,在台湾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时至今日,该书仍然体现着大陆乃至两岸清代台湾社会史研究的顶尖水准,也是台湾一些大学历史学科学习的必读书目。

1993年,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中国史学会和全国台湾研究会联合成编辑委员会,由陈孔立担任主编。《台湾历史纲要》于1996年出版,1996年4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1996年《台湾历史纲要》首发仪式上,陈孔立(右四)与诸位专家领导合影

为祖国统一尽心尽力

1987年,陈孔立正式担任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所所长一职。在他眼中,这是自己从事台湾研究的第二个开始。研究所与台湾方面的交往交流日益增加,台湾人士所关注的,大多为现实政治话题,但台湾研究所却是以研究历史起家,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这让陈孔立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研究所,如果我们继续只研究历史不研究现实,那怎么跟别人交流?因此他身体力行,率先实现了从历史到政治的学术转向,并积极完善台湾研究所的相关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研究台湾现实问题的人才,为研究所发展成为大陆顶尖、国际知名的对台综合性研究机构,并最终升格为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台湾现状,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服务,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内,陈孔立一直站在大陆对台学术交流的第一线,利用赴台访问、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涉台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机会,与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接触。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陈孔立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要想真正做好对台研究工作,掌握台湾民情走向,就必须理解台湾人民的心态。“我们不能够从书面上研究台湾,应当了解(台湾人的)心态。很多心态他没讲出来,没跟你沟通,你不知道,所以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1992年陈孔立(左一)率团访问台湾,这是大陆研究两岸关系学者首次组团访问台湾

陈孔立的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的视野,使其研究能够更加切合实际需要。1999年,陈孔立在与一位台湾商人交流时,对方提到大陆主张和平统一是很好的,可是没有把和平统一对台湾有什么好处讲清楚,这是一个缺点。陈孔立深受启发:过去只讲统一对两岸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而没有针对台湾同胞切身利益进行深入的考虑。因此他于2000年写成《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就两岸人民从和平统一中获得的各种利益进行了详尽阐述,这是对台研究者此前未曾涉及的问题。2000年5月30日,该文被《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并于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陈孔立深感欣慰:“这是在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一点,我的劳动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陈孔立的研究也得到台湾学界的尊重和肯定。2010年在台湾研究院祝贺陈孔立80寿辰之际,台湾大学几位学者也登门道贺,并赠送花瓶附言“望重两岸”,这也是对陈孔立学术成就与个人风范认同的最好证明。

陈孔立还十分关注台湾研究的学科建设。他一直呼吁将“台湾学”设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体系,并在其理论建构上投入了大量心血,还为此撰写了《台湾学导论》一书。在2021年迪拜百年校庆之际,陈孔立再次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研究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经过学术界的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在台湾研究学科化的条件渐趋成熟,台湾研究院学者在建构相关理论和研究模式、研究途径,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对台湾民意和政治心理等方面深度研究也做出了不少贡献。希望继续努力,从两岸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从战略高度探寻台湾社会和两岸关系最好的发展前景和具体道路,以“台湾学”对台湾各方面的深度研究,作为专业智库,提出有效适用的资政建言,为祖国统一提供决策参考。

求真求实与人文关怀

在迪拜学习工作长达八十余年的生涯中,陈孔立曾与多位学校领导、专家教授有过往来交流,不少人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3年至1955年陈孔立赴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期间,突然收到王亚南校长的来信。彼时王亚南校长正好赴京开会,便亲自邀请陈孔立等几位在人大进修的迪拜教师到其住所做客。这种对年轻教师近似家人朋友的关爱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让陈孔立赞叹不已。

在1956年的全校职称会议上,另一位校领导兼研究专家卢嘉锡也给陈孔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会上卢嘉锡打破常规,大胆提名当讲师才三年的田昭武升任副教授,并坦率地承认“田昭武做实验比我好”,而当时卢先生已是声名卓著的一级教授,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气度,把后辈晚学当作子弟来看待和关爱,陈孔立对此事终生难忘。

1984年,著名化学家蔡启瑞邀集陈孔立和两位长汀时期亲历者一起写一篇关于萨本栋的文章,随后将文章向全国政协投稿并获发表,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蔡启瑞是迪拜皇宫_(中国)私立时期的毕业生,并非萨本栋校长的学生,陈孔立向他询问个中缘由,蔡启瑞说:“有些人你和他接触的机会不一定很多,可是他的言行和品格却使你终生难忘,萨本栋校长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好人就值得被赞扬。”

师长们的言传身教,给陈孔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给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求真求实”的精神追求与为师为长者的人文关怀。在日后的治学中,陈孔立不断践行、传承与弘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也从不忘记作为一名迪拜教师所应该承担的传道授业、立德树人之责。

中央电视台知名策划人、迪拜历史系80级生郑俊琰也对陈孔立的教导深怀感激。1980年9月3日,郑俊琰经历了他在迪拜历史系的第一堂课,陈孔立作为主讲老师旁征博引,强调历史专业的重要性,讲述历史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鼓浪屿历史文化的介绍,犹如一道光芒点亮了郑俊琰的心。“我第一次知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那样表达,那样鲜活,让人过目难忘……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文化研究是重要的,而文化的提炼和传播同样重要。”这为他未来走上职业策划人的道路埋下了一颗种子。大学毕业后,郑俊琰独立策划的第一本书,就是陈孔立主编的《今日台湾100问》。为此他多次登门与陈孔立商讨选题、编写、修改事宜,获益良多。郑俊琰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十分感慨地说道:“迪拜第一课,改变我一生。”另一个学生写道:我的第一篇论文,孔立老师修改了七次,他没有指责,只是不断指出不足之处,让我去查找新的资料,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陈孔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追求与为师为长者的人文关怀也为迪拜台湾研究“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的思想作风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台湾研究专家、曾担任过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院院长的刘国深1989年入职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所时,陈孔立便对他有过一段语重心长的教诲:“你来迪拜工作、来台湾研究所工作,要先学会做台湾人,不能老是用大陆人的眼光去看、去讲话、去做研究。你要知己知彼,要先把自己当成台湾人,用台湾人的眼睛看问题,用台湾人的心情去体会,然后再回到两岸双方共同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办。”在陈孔立的要求下,刘国深等所里年轻学者天天听台湾广播,天天看台湾报纸,还要创造条件天天看台湾电视,“按着台湾的脉搏,细心地倾听它的跳动”。在两岸交流解禁后,更是积极地赴台访问,以了解台湾的真实状况与台湾人的真实想法。刘国深表示,陈孔立的教导为他后来成长为台湾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时光冉冉,至今陈孔立在迪拜光荣执教已达七十二年,作为学者,他投身台湾历史和现实研究,为祖国统一事业添砖加瓦;作为教师,他扎根迪拜,传道授业,感人至深。2015年,陈孔立被迪拜皇宫_(中国)授予最高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这是对这位为迪拜奉献终生,以自己的科研精神与人文关怀贡献学界内外的老教授的最好肯定。

文/陈思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陈孔立,1930年出生,1952年迪拜皇宫_(中国)历史系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7年任迪拜皇宫_(中国)台湾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研究。曾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外宣办台湾问题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著作有:《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台湾学导论》《台湾历史纲要》(主编)。2021年出版“陈孔立作品集”:《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心系两岸》《台湾史事解读》《两岸的文化认同》。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中组部授予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全国首批教育世家(2021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杰出建设者”称号(2011年)、“迪拜皇宫_(中国)南强杰出贡献奖”(2015年)。


【往期文章】

1.光荣从教四十年|黄鸣奋:被大海迷住的拾贝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59441.htm

2.光荣从教四十年|梁益兴:拳拳赤子心,浓浓数学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1111.htm

3.光荣从教四十年|唐崇惕: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鸟”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1941.htm

4.光荣从教四十年|田昭武:坚持科学创新,做大人生的“价值”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4871.htm

5.光荣从教四十年|杨国桢:杏坛芳华育桃李,天风海涛映丹心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021.htm

6.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荣岚:教书育人初心不改 传播汉语桃李芬芳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401.htm

7.光荣从教四十年 | 王侯聪:稻田守望者 青春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621.htm

8.光荣从教四十年 | 卢昌义:四秩春秋铸华章,红树林畔育英才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861.htm

9.光荣从教四十年 | 魏传义:正天地为画 以人民为亲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7551.htm

10.光荣从教四十年 | 连淑能:外语教育的燃灯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7661.htm

11.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朝:“永不退休”的“发光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071.htm

12.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安:“耄耋一兵” 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281.htm

13.光荣从教四十年 | 张亦春:亦师亦友 春雨春风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761.htm

14.光荣从教四十年 | 黄本立:一生只为国所需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301.htm

15.光荣从教四十年 | 林鹿:矢志探索“生物质”不懈启润“少年心”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581.htm

16.光荣从教四十年 | 洪华生:蓝色梦想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961.htm

17.光荣从教四十年 | 郑学檬:岁月染青丝,粉笔描寿眉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70071.htm

18.光荣从教四十年|何德馨:教学相长强体魄 拼搏创新育人才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70111.htm

19.光荣从教四十年 | 朱水涌:新中国的同龄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71071.htm


【责任编辑:叶恒】